掌上濟寧訊 對于多數濟寧人來說,文史館令人充滿了好奇。這座位于太白湖新區的文化新場館,與大家熟悉的博物館、文化館有那些不同?又具備了哪些功能和特色亮點?1月4日,《文化周末》記者電話預約后,前往濟寧市政協文史館,開啟了嶄新的文化時空探訪之旅。
政協文史工作和文史館
說到政協文史工作,就要從政協說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團結和民主,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兩大主題。
人民政協在協商中促進廣泛團結,推進多黨合作,實踐人民民主,既秉承歷史傳統,又反映時代特征,是新時代賦予人民政協職能定位的新內涵。
人民政協植根于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于近代以后中國人民革命的偉大斗爭,發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光輝實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自成立以來,人民政協在建立新中國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毛澤東同志在開幕詞中豪邁地說,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會議代表全國各族人民意志,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作出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國旗、國歌、紀年4個重要決議,選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這標志著100多年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運動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勝利,標志著愛國統一戰線和全國人民大團結在組織上完全形成,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也標志著人民政協制度正式確立。人民政協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
這些光輝的歷程,在文史館內都有隆重的展現。
作為政協工作中的重要一環,人民政協文史工作,是周恩來總理倡導和培育起來的一項富有統一戰線特點的重要工作,也是政協的一項經常性、基礎性工作。進入新時代,政協文史工作需要一個更高、更新的工作平臺,政協文史館應運而生。
《文化周末》記者了解到,濟寧市政協文史館,是濟寧市政協傾力打造的人民政協存史研究、資政宣傳陣地,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國情教育基地,人民政協對外交流、團結聯誼高地。這座場館,總建筑面積3240平方米,分為展覽區、館藏區和研究交流聯誼區,在省內乃至國內處于較高水平。這里文、史結合,展現出政協的力量和風采,謳歌了人民政協為人民的初心。
“濟寧市政協文史館在省內地級市是第4家,起步比較早。”濟寧市政協文史館副館長王明珠表示,從籌備之初,市委、市政府領導就給予了大力支持,市政協領導傾力謀劃、推動,這讓大家有了辦好政協文史館的底氣和信心。
在業務開展方面,濟寧市政協文史館內布設了獨具政協特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與人民政協展》,向社會公眾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國情教育以及傳統文化教育,同時注重形成具有政協特色的文史典藏,開展政協文史資料的整理研究工作,組織聯誼交流等活動。
獨家展品的魅力
走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與人民政協》展區,記者被展覽序廳的巨幅油畫《初春》和兩根浮雕柱所吸引。油畫生動描繪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人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及各族各界代表歡聚一堂,共迎明媚春光,展望美好前程的恢弘場面。飽含家國情懷的戰斗主題浮雕,則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緊密團結各族人民,篳路藍縷,艱苦奮斗的光輝歷程。
展品《樂志論》,體現了古人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作者仲長統被譽為東漢政論散文三大家之一。與孔子、孟子一樣,仲長統也是濟寧人,但他思想中所蘊含的追求獨立、崇尚自由的內容,并沒有引起廣泛重視。《樂志論》陳列在入口位置,溯源了古代先哲對于民主的理解,可謂創意獨到。
山東嶧縣中興礦局股票、《井岡山的斗爭》、中華蘇維埃時期的貨幣、毛澤東就聯合抗日給羅斯福總統的信、《中國土地法大綱》等珍貴展品,紅船、梁山戰斗等栩栩如生的實物場景再現,將觀者拉進時空隧道,進入那個以民主喚醒民意,以民主團結民心,拯救中華民族于危難之中的偉大時代。革命先驅探索救國救民的艱難歷程,充分證明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人民實現當家作主這一歷史真理。
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濟寧調研考察的珍貴照片,展示了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源地的關懷。
中共曲阜二師支部創立、鄒縣抗日民主政權成立、湖西參議會、微湖大隊湖上戰斗、兩次解放濟寧城以及濟寧地委、市委歷任主要領導等資料,回顧了1924年至2019年,濟寧地區黨組織領導人民開展革命斗爭,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以及濟寧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輝煌成就。在這部分結尾處的觸摸屏中,流動的黑白或斑斕的圖片,就是這些輝煌成就的剪影。歲月流金,時光回轉,仰望這一步步遠行而來的足跡,撫今追昔,讓人感慨萬千。
進入“人民政協”單元,可以看到政協濟寧地區政協組織的發展沿革。“我們可以看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席地而坐的照片,也見到了1984年濟寧市籌劃建立政協組織時的各類手寫文稿。”講解員一邊引領前行,一邊詳細、流暢地解說。蔚藍色的LED屏上,歷次政協會議的影像浮現其間,寓意濟寧人民政協工作如長河奔流,波瀾壯闊。
進入第三篇章之前,展廳轉角鑲嵌的竹簡、條幅般的流動字幕,格外引人入勝。講解員介紹說,這些流動的文字,就是歷屆濟寧市政協委員們的重要提案、調研報告、建議案的題目,象征著委員們赤心似火,愛國愛黨之情奔流不息。
已經發黃的濟寧市政協第一份提案與層疊累摞的提案、建議案和大會發言,縱貫古今收羅多方的《濟寧歷史文化叢書》,孔德成先生笑迎故鄉親人的音容等珍貴資料,展現了政協濟寧市委員會積極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堅持大團結大聯合,與市內外各界人士廣泛聯誼,為濟寧的發展聚集智慧和力量的巨大作用。
來到尾廳,由濟寧書畫家聯袂創作的巨幅國畫《仁和盛世圖》氣勢磅礴。這幅10位書畫家用8個月創作完成的中國畫,長11米,高2.3米,整張宣紙繪制。畫面融匯了濟寧幾千年的自然人文遺跡和現代化建設成就,三孔、尼山圣境、嶧山、老運河沿岸古建筑、梁濟運河、沃野千里、新城美景等等,可謂千年一畫,盛世一圖,表達了濟寧人民對祖國、對家鄉的文化自信和深深祝福。
從古老文明到歷史新篇
文史館工作人員向《文化周末》記者介紹,在自然哲學層面,中國人相信“萬物共生”“眾生平等”的天地自然觀念;在社會發展層面,中國人秉持“天下大同”的社會終極理想;在人際關系層面,中國人追求“君子和而不同”的和諧共處境界;在國家治理層面,中國人堅持“民惟邦本”的治國理政觀念。這四個方面,展示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豐厚深沉的天下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異的優秀政治文化淵源。這些中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自然觀、社會觀、人際觀、政權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立足民生、尊重民權、暢通民意、重視溝通、強調合作、謀求共贏這些基本理念的歷史和文化基石。
提到濟寧優秀傳統文化,“孔子與儒家文化”“大運河文化、黃河文化和泗河文化”等篇章都有生動的陳列與講述,館內還收藏有濟寧市各級政協、省內外政協組織出版的文史資料,清末民國時期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出版的與濟寧歷史文化相關的史料和電子文檔等珍貴資料。
在“漢碑刻文化”部分,天然古樸的萊子侯刻石、“瘦勁如鐵,變化如龍”的禮器碑、“肅括宏深,沈古遒厚”的史晨碑,古拙生動的孔子見老子等漢碑漢畫精品拓片,清代金石大家翁方綱的《濟寧州學觀碑歌》和1907年法國漢學家沙畹拍攝的武氏祠舊影等,展示了濟寧漢碑畫在社會、歷史、藝術、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影響。
物華天寶的濟寧,名人輩出。“名人薈萃”部分,巧圣魯班、史學家左丘明、文學家孔尚任、詞壇泰斗喬羽、英雄王杰等二百多位濟寧名人的形象熠熠生輝。
在記錄新時代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篇章和全民抗疫展示專區,重點展示了濟寧市經濟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目標高遠的中心城區規劃布局,以及全市各級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在中共濟寧市委的領導下充分發揮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的職能作用,彰顯了政協風采。
在文史館參觀,不僅是長見識、學知識,還對濟寧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感受到了政協元素、文化元素、歷史元素,讓人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