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三國》中的劉關張三兄弟
(文/宋延坤)我們在之前的欄目中指出過,劉備的好人緣是曹操不敢對其下黑手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在一個軍閥互相爭斗的亂世,劉備的好人緣都是從哪里來的呢?主要原因就是他為人和行事的仁義風格。本期,我們就談談劉備的這個特點。
行俠好義 劉皇叔有求必應
劉備在天下諸侯中的人緣有多好?我們從曹操、袁紹、劉表等諸侯對待劉備的態度就能看出來。
曹操對劉備好嗎?他不光是給了“豫州牧”“左將軍”等頭銜,還多次贊助兵馬錢糧。此外,在一起共事的時候,兩個人經常是“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春天,和曹操作戰失敗后的劉備逃往青州,青州刺史袁譚(袁紹長子)親自率領軍隊迎接。隨后,袁紹離開自己的大本營鄴城,出城兩百里去迎接劉備。或許是為了安撫劉備,袁紹這位向來眼高于頂的家伙還陪了劉備一個月。
糜竺奉陶謙的遺言讓劉備接管徐州,可劉備怎么說都不答應。結果怎樣?陳登和孔融連說帶勸后,劉備答應了這個請求。
公元201年,劉備去投奔劉表,咱這位濟寧老鄉親自出城迎接,以上賓之禮高規格接待劉備,還把新野這個地方拿出來給劉備用來屯兵。這還不算完,聽說劉備來了,荊州當地的很多豪杰也紛紛前去結交歸附。
在拿下荊州之前,劉備一直都是諸侯里的“弱勢群體”,除了當徐州牧的那段時間以外,他常年處在一個要人沒人、要地盤沒地盤的狀態。這樣的一個人,怎么就會成為天下諸侯爭相結交和拉攏的座上賓?原因很簡單,盡管劉備的日子不好過,可他在面對其他諸侯求助時豁得出去的仁義態度,給自己賺來了好名聲,以下三個事情就是最好的證據:
其一,孔融在北海執政時做了很多體恤百姓的工作,可還是被黃巾軍當成了眼中釘、肉中刺。有一次,青州黃巾軍渠帥管亥率軍進攻,并將孔融圍困在了都昌。在這危急時刻,孔融的部下太史慈殺出了一條突圍的血路,向平原的劉備請求幫助。劉備立刻安排了三千精兵前去幫忙,也幸虧有了劉備的這支精兵相助。要不然,孔文舉要么身首異處,要么就是成為黃巾軍的階下囚。在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個時候的劉備和孔融并沒有什么交情,甚至連面都可能沒有見過。
其二,公元194年,曹操以報父仇的名義向徐州發動進攻,無奈之下的徐州牧陶謙便向青州刺史田楷發出求救。雖然知道這個忙不好幫,可劉備還是帶著幾千兵馬和田楷一起去幫陶謙解圍。
其三,和曹操作戰失敗后,呂布倉皇逃往徐州投奔劉備,雖然天下人都知道呂布是個有名的白眼狼,可劉備還是接納了呂奉先。
愛民如子 劉玄德名滿天下
在老百姓和士人的眼里,劉備又有著怎樣的地位?《三國志·先主傳》等史料給出的證據同樣是數不勝數。
沒創業的時候,就有很多豪杰爭著和劉備交朋友,其中,有一些年輕人還爭相給他當小弟,大商人張世平、蘇雙等人主動送來金銀和馬匹這件事就是證明。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劉備在平原工作的時候,有一個叫劉平的人因為不服從管理而對劉備積怨很深,于是,他就雇傭了一個刺客去謀害劉備。因為劉備平時就好結交朋友,所以當刺客找上門的時候,劉備并沒有意識到危險上門,而是像招待老朋友一樣和這個刺客開懷暢飲。最后,這個刺客發現,劉備原來是一個為人坦蕩心里裝著百姓的好官,就沒有下黑手謀害,還在離開前把事情原委告訴了劉備。
公元208年的時候,劉琮準備向曹操投降,劉備被迫出走,這個時候,很多荊州的士人和劉琮的部下,竟然在這種危急時刻主動前來投靠并跟著劉備流浪天涯。按照《先主傳》里的說法,劉琮投降后,無可奈何的劉備也開始撤離準備去江陵和關羽匯合,當他們一伙人走到當陽縣的時候,整個隊伍的人數達到了十多萬;劉備打著劉琦的名義拿下武陵、長沙、桂和零陵后,廬江郡有一個叫雷緒的人,竟然率領私人軍隊和家屬共計5萬多人,主動前來歸附。
為什么有那么多的百姓愿意追隨劉備,哪怕他的兵不強馬也不壯?我們還是應該回到當陽縣這個地方說起。當劉備帶著十幾萬百姓逃避曹操追殺的時候,有人就建議說:“老板您看,我們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去江陵和關將軍匯合,雖然咱現在看起來人多勢眾,可多數人都是老百姓,能打仗的人非常少,如果曹操的追兵趕上來,咱們這些人誰也跑不了!”不過,劉備否決了這個提議,態度堅決地說:“咱們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離不開天下人的人心支持,難得這么多老百姓不嫌棄還追隨我們,我怎么忍心拋下他們,只顧自己逃命呢?”
打敗仗帶著士民百姓一起撤退這種事情,很多諸侯包括曹操都干過,可劉備和這些人又有什么區別?最大的區別就是,無論是士人名流還是平民百姓,很多都是主動追隨劉備,而他們之所以“主動”,就只能說明劉備對百姓懷著一顆仁心。因為根據《魏略》的表述,在當時那樣一個糧食常年顆粒無收的時期,盜匪四處橫行,老百姓經常沒有安分日子過。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就非常努力地抵御這些賊寇,并賑濟百姓。哪怕不是士人的普通老百姓,劉備都愿意和人家面對面用一個簋(青銅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吃飯。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歸附他了。
旗幟正義 道德層面有支持
為什么很多現代人讀過《三國演義》后,會把劉備當成正義的一方,而把曹操和孫權等勢力當成反面角色?應該承認的是,羅貫中的藝術加工發揮出了重要作用,因為他從劉備的“皇叔”身份、個人高尚品德、愛民施政舉措、曹操及其他對手殘暴等很多個角度入手,把劉備打扮成了缺點極少的一位胸懷天下的仁君形象。
不過,劉備之所以有一個正義的形象,并不完全是羅貫中的功勞,因為劉備本人走上創業道路的時候,就背上了一種正義性極強的“人設”。
說劉備“正義”,證據又都在哪里?很多朋友都會想到《隆中對》,因為在這篇文章里,劉備見到諸葛亮后說了這么一句話——“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劉備這番話的大意是:我們的漢室眼瞅著就要倒閉破產了,奸臣把控著朝廷,我們的皇帝遭遇著苦難。”從“漢室”“奸臣”“主上”等詞語來看,劉備是把自己置身于宗室和忠臣的行列,而這種身份的自我表述,就是在給自己貼上了正義的標簽。此外,劉備集團內部也在非常努力地維護這個標簽,比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同樣也是在表達這個意思。
除了劉備和本集團內部的人,還有誰在營造“劉備=正義”的氛圍?當初,劉備剛剛拒絕糜竺等人請自己擔任徐州最高領導后,有兩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出現了,而且都站在維護漢室的角度說了話。陳登說:“今漢室陵遲,海內傾履,立功立事,在于今日……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孔融說:“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陳登和孔融是什么人?這都是氣節非一般高、深得百姓敬重的士人,而這種人所發出的聲音,是站在整個國家和朝廷的角度出發,有極強的正義性,能對社會輿論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而這種效果,恰恰就是劉備在創業過程中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