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青
基層是化解社會主要矛盾最為主要的陣地。如何在基層回應群眾呼聲、維護百姓利益、解決實際矛盾和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這就需要在基層治理上下足“繡花功夫”,讓黨的方針政策在基層不打折扣、盡快落地。在這方面,濟寧市民意“5”來聽基層治理行動無疑為大家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工作“范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把基層治理同基層黨建結合起來。自2020年7月份起,濟寧市通過頂層設計,以黨委為統領,高位推動,常態化推進民意“5”來聽行動,每月5日、15日、25日,組織“民情書記”采取入戶走訪或在固定場所開展“居民說事”“拉呱說事”等方式,與群眾面對面溝通交流,全口徑接受群眾反映問題,收集民意訴求,全面掌握民聲民意,傳遞黨和政府聲音,切實解決群眾關心關注問題。領導干部下沉基層、直奔現場,形成了“調研在基層、決策在現場、服務在一線”的工作方式,實現了“干部在一線走訪、問題在一線發現、矛盾在一線解決、工作在一線推動、作風在一線轉變”,更多黨員干部“眼睛向下”“腳步向前”,形成了“圍著群眾轉”“沉到一線干”的工作作風。通過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治理理念從上層著力轉變為從基層發力,治理方式從事后應急轉變為事前預防,更加準確地掌握了基層群眾的思想動態,有效解決了群眾家門口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解決群眾身邊的“關鍵小事”,大大提升了基層解決問題的效率和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將群眾團結在黨組織周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各類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為經濟社會發展凝聚巨大合力。濟寧市創新社會治理的民意“5”來聽行動給老百姓帶來了獲得感,提升了他們的幸福感,現在全市上下參與社會治理的力量越來越多元,老百姓能享受到的優質高效服務越來越多,社會治理探索越來越進入深層次,這種社會治理模式,既符合中央精神和時代潮流,也順應民意和發展需要。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結出了新的實踐成果。
作為一個創新性的探索,濟寧市創新社會治理的民意“5”來聽行動順應了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內在規律,體現了鮮明的人民立場。設立民意“5”來聽的初衷,就是踐行群眾路線和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民心導向。把精準對接群眾需求作為工作落腳點,從細節處、源頭處下功夫,緊密銜接基層社會治理和民生保障的各個環節。及時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確保簡單問題即時辦理,專業問題分類轉辦,難點問題重點督辦,時間久遠的還原事實辦,再小的事也當成大事來辦,實在辦不了的給群眾講清楚,切實提高了民意訴求辦結率,確保了群眾反映的問題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實。讓為民初心在解決小事上體現,在解決難事中到位,這是對干部的根本要求,也是濟寧市民意“5”來聽考核的核心指標。實踐證明,只要又好又快地幫群眾解決問題,民意“5”來聽就能在群眾中扎根,就會更有公信力,更有影響力,基層社會治理就有了更加有效的抓手。
民意“5”來聽行動是濟寧市委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深入推進作風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下一步,濟寧市將不斷完善民意“5”來聽行動內涵,特別是不斷推動工作服務規范化、程序標準化。要堅持黨建引領,不斷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進一步完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加快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進一步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進一步把黨的領導植根基層,把黨的建設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主心骨”作用,構筑好基層社會治理“橋頭堡”,打通每一個“末梢神經”,把黨的政治優勢轉化成治理效能。要以嚴實的作風狠抓民意“5”來聽行動落實,堅決克服形式主義,真正沉下去,讓問題浮上來,全面掌握民聲民意,傳遞黨和政府聲音,不斷提高民意“5”來聽行動的實踐性、實效性和指導性,使城鄉社會治理體制更加完善、治理能力顯著增強、服務功能有效強化、居民生活品質明顯提高,進一步推進城鄉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引領城鄉社會治理成果花開滿園,成為展示濟寧“重要窗口”中最靚麗的景觀。
(作者單位:中共濟寧市委黨校)